本书基于公开发表的数据、已有实证研究和作者本人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分析,总结了70年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变化,分析了生育转变时期和生育转变后低生育率时期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回顾了随着生育率下降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并结合具有全球共同特点的生育率变化趋势,讨论了低生育率时代的计划生育和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取向。
该书涵盖了理论研究、实证调研和政策建议共9章、12.5万字。基于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系统地研究了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老年风险、关爱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状况,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架构和实现路径,丰富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西部地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有益探索,为西部地区构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学界同行开展农村留守老人领域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社会老年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科研素材。
该书包含涵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政策实施变化过程,奖励扶助政策的现实需求,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及目标、原则和框架,政策改革的重点领域,政策改革的前景与可行性研判,政策改革的保障措施等,共9章、22万字。
该书涵盖了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对女性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共10章、21万字。运用专项调查数据,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女性二孩生育与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三成以上城镇女性为了就业延迟生育二孩或不要二孩,四成以上城镇女性因生育对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促进女性生育与就业协调兼顾的对策建议,对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该书涵盖了总报告、专题研究篇和实践案例篇三大部分。全面梳理了健康扶贫的政策框架,分析总结了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从不同角度对健康扶贫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以来的一次系统回顾,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探索和展望,对健康扶贫下一步工作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该书从宏观的生育政策调整、教育扩张,到微观的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关系变化,从理论到假设,从描述到实证,揭示在政策变化背景下、在不同特征的中国家庭中,影响中国女性初育年龄的因素。研究紧扣生育政策调整和家庭变迁下影响女性生育行为的因素这一既复杂又具有前沿性的主题,深入分析、详细论证,得出的新结论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中国女性生育行为规律的认识,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家庭与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16FRK001)成果。28万字,共9章、36节、90目、2附录,表139张、图32幅。该著作以地域性理论为指导,全景式地给出了中国(大陆)55个少数民族总体上、空间上和各自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出生、死亡、迁移、婚姻、家庭、生育、性别、年龄、人口类型、负担系数、受教育程度、产业和职业构成……)的现状和变化(1990-2010年的现代性进程),消解“强民族性”,科学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和推进民族团结、地区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