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转发《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

时间:2014/6/19 1:29:37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协办

  

  时间: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全天

  地点:北京大学镜春园82号甲乙丙楼二层多功能厅

  

  这是继2005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2008年”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之后的又一次著名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与政府官员们共同参与讨论磋商的高层次论坛。为了在大会宣读论文数有限情况下,达到积极鼓励广泛深入切磋探讨的目的,本次论坛将通过会议多媒体自动化软件调控,每一个大会发言和每一专题分会评论人评论4篇论文合计时间都限制在15分钟内,以尽可能增加自由发言讨论时间比例。发言简明扼要,讨论热烈、深入与开放。不允许不负责的媒体炒作,可以允许媒体对学者不同观点进行负责任的报道。

  会议议程

  9:00-9:15 a.m., 开幕式

  北京大学东道主致欢迎词

  领导简短讲话

  主持人: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9:15-10:40 a.m.专题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形势与对策

  主持人:(待定)

  发言人:

  冯乃林(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

  2010年人口普查:面临的挑战和主要做法

  郭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重新认识中国的人口形势

  曾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六普新数据分析的启示

  评论人:左学金(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10:40-10:55: 茶歇

  

  10:55-12:25: 专题二

  人口生态、经济发展创新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主持人:冯乃林(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

  发言人:

  李秀彬(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教授):

  新时期生态库兹涅茨转折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梁建章(携程网总裁):

  一胎政策会严重削弱中国经济未来的创新和创业活力

  李建民(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未来人口老化与劳力资源萎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评论人: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12:30:午餐

  

  14:00 – 15:35: 专题三

  人口转型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主持人: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

  发言人:

  于乐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

  和汪寿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我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

  李宏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人口转型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王涤(杭州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和顾宝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认识

  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变动因素分析(1990-2030)

  评论人:苏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自由讨论:

  

  15:35-15:50: 茶歇

  

  15:50-17:25: 专题四

  人口经济变迁、和谐社会与国际比较

  主持人: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人:

  王丰(清华大学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泳(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副教授)、沈可(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讲师):

  生育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

  徐建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高房价与低生育意愿

  湛中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战略规划与权利保障看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李建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和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

  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口经济变迁、生育政策调整与和谐社会

  评论人: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自由讨论:

  

  17:25-17:30: 大会小结

  会务联系人与电话:李发菊,62756914;13693620725

  

  附录:本次论坛拟展开热烈而深入讨论的部分参考题目(并不局限于此;最关键的是结合六普最新数据和其他数据的分析,研讨内容要有创新意义)

  

  1. 我国新时期生育水平到底有多低?其成因机制是什么?今后变动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背景:大多数相关人口学者基于各种生育数据与各种经典与前沿方法的研究表明:排除漏报后我国新时期的真实总和生育率在平均每对夫妇1.5与1.8个孩子之间。有一些学者认为真实总和生育率接近甚至低于1.5, 认为最近发布的六普详细数据已证实,过去大部分人口估算和预测显著高估了五普0-9岁人数和生育的漏报率,高估了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和低估了未来人口老化水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真实总和生育率显著高于1.8。有人认为宁可相信高一点的估计数,并认为,政策稍有放宽,生育率即会大幅反弹,人口增长将会失控。

  

  2、 我国今后几十年是否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将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和印度、其他发展中大国以及美国相比,我国今后几十年在劳动力资源供给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将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带来什么影响?

  背景: 很多学者认为,由于我国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很快要进入老年,以及寿命不断延长是不可改变的趋势,未来几十年老年人数迅速大增已成定局。然而,如果老年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能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老年人数大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老年人数大增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快速下降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快速上升。例如,日本随着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的经济长期衰退,以及生育率偏低、劳力短缺的欧洲债务经济危机的前车之鉴,必须借鉴。同时,另一种观点认为,优势不在劳动力人数多,而在劳动力质量。老年劳动力经验丰富,人口老化还将引起人们对未来老年保障的重视而增加储蓄动机,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3、在新形势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背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主流学派大都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过去几十年众多发展中国家同时经历快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亚洲“四小龙” 和中国沿海五省市在人均自然资源十分紧缺以及人口快速增长双重压力下,采纳充分利用丰富劳力资源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等正确发展战略与政策,实现了经济腾飞,并随之带来了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致使许多学者否定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必定负向关系观点。然而,另一种观点仍然认为,人多分母大,必然负面影响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由于过去40年生育率大幅下降对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微观经济层次上,大大减轻了家庭抚养子女的负担,因此,必须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甚至还有少数人主张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以保持低生育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增长、人口城镇化和粮食、土地利用、生态压力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背景:不少学者认为,关于人口承载力与人口经济发展历史研究表明,人口承载力的高低与生活标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投资水平、贸易体制、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和方式等众多因素相关,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开发保护过程中,人口本身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过分夸大人口分母的作用,而忽略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和方式对分子的影响是不科学的。同时,在快速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镇,而农村人口密度大大下降,将导致人口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下降的“双赢”。然而,另一种流行的看法是一谈到资源环境,马上以人口多作为最主要负面因素,人越多,资源环境压力越大,情况越糟。因此,认为继续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是资源环境保护的不可动摇的国策。

  

  5.继续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对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和性别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将现行生育政策逐步放宽为普遍允许生育二个孩子,是否会造成人口失控?

  背景:不少学者认为应尽快将现行生育政策平稳放宽为普遍允许生育二个孩子,并鼓励适当晚育间隔(也有人认为应立即无条件普遍放开),以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降低出生性别比,避免婚龄男女性别严重失衡的恶果,并认为,鼓励女方35岁之前的适当晚育间隔生育二个孩子,既有利于国家人口结构均衡发展和防止生育堆积,又有利于母婴健康。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你允许生两个,群众(尤其是农民)就会生三个、甚至四个,将造成人口失控;生得越少,平均每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投入越大,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出生性别比已出现回落,而且社会对婚龄男女性别结构有自动调节功能,对婚龄男女性别失衡问题不必过分忧虑。因此,生育政策不能放宽,如实在要放宽,也只能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最多至少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二孩。也有人认为调整生育数政策很难,而取消生育间隔政策比较容易,不如先易后难,干脆取消晚育间隔政策。

(来源:本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