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第三届全国青年学者人口研究论坛会议综述

时间:2017/11/1 5:53:07

2017年 10月21日-22日,第三届全国青年学者人口研究论坛(2017)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人口学会青年学者专业委员会、湖北省人口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和环境与移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李建民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卫计委主任杨云彦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书记栾永玉研究员等。此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青年学者的论文投稿186篇,吸引了来自全国东、中、西部共28个省市,76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16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

大会报告环节,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宋健教授和南开大学吴帆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李建民教授、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副教授、南开大学原新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田艳平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童玉芬教授、复旦大学任远教授等七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几位学者的发言既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思考,也有对中国低生育率形成的新机制的分析,还有针对人口红利的深入研究。

在专题一“生育与社会支持”论坛上,来自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就中国学龄前儿童的照料方式、城市在职青年的婚恋年龄期望、生育补贴、社会经济结构与生育和技术投资以及赡养义务对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吴帆教授在“中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照料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关注了0~5岁学龄前儿童的照料危机,发现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照料资源的短缺及供求失衡,并结合欧洲儿童照顾的发展历程提出在中国,机构儿童照顾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贾志科老师研究了城市在职青年的婚恋年龄期望及影响因素,发现伴随着性别失衡后果的逐步显现,青年婚姻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黄志国博士在“正外部性、目标的不一致性与生育补贴”一文中,建立了完全内生OLG模型,发现生育率和技术投资受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和当期工资的影响。杨华磊老师通过研究“正外部性、目标不一致性与生育补贴”发现家庭决策下的最优生育水平低于社会生育水平,因此要及时研究和出台各种生育补贴政策,应对生育行为的正外部性。黄秀女博士“在协同抑或挤出:赡养义务对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分析”一文中,使用卫计委2014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通过二元选择Logit模型,及OLS和PSM等稳健性检验的实证结果发现赡养义务对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具有负效应,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家庭赡养义务,促进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题二“婚姻与家庭发展”论坛上,来自西华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中央财经、西安交通大学的青年学者就婚前同居与中国女性的婚姻稳定性、婚姻与工资收益、独生子女伤残家庭、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选择、丧偶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婚姻与家庭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思路。刘玉萍教授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女性样本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检验婚前同居与中国女性的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其是自选择效应还是测度问题,结果显示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且自选择效应基本主导其负向关系;韦艳教授研究了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现状及帮扶需求的影响因素,利用交叉表、逻辑斯蒂回归及比较分析法,分析并比较国家与陕西的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特扶政策之间的差异;陈洁教授在“婚姻会带来工资收益吗?——婚姻状态对女性工资的影响及机制分析”一文中,认为虽然已婚状态会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但对于仍参与市场劳动的女性,婚姻会给其带来正收益;易成栋教授分析了子女数量、性别对家庭住房选择的影响,比较了无子女、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住房选择的差异及子女数量、性别对家庭住房选择的影响;程新峰老师运用中介分析效应研究了丧偶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结果显示在生活方式中,空闲时间活动频率、媒体使用频率在丧偶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在专题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就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社会网络、流动人口二代初中毕业后的去向、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对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商业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流动人口子女问题和社会融入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思路。明艳教授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社会网络特征和结构问题,利用北京5个区县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亲密同伴少于京籍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控制程度越高,儿童成为领袖的可能性越低。侯佳伟教授讨论了流动人口二代初中毕业后的流向问题,利用“六普”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流动人口二代初中毕业后流向受到的社会进步影响远大于家庭影响,八成以上就学,在就业人口中,近一半为失业、待业。杨凡教授分析了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利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状况”调查,发现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会弱化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而且在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范红丽教授分析了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商业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而且影响存在异质性和分位效应。

在专题四“人口公共政策评价”论坛上,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学者就公共服务增量、全面二孩政策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讨论。李林君老师在“公共服务增量供给的户籍偏向”一文中利用31个省市的数据,在户籍、常住两种人口口径下,从公共服务增量角度测算我国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曾益老师在“全面二孩政策对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影响”一文中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分析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改善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财务运行状况。周晓蒙博士在“全面二孩政策能否扭转人口老龄化”一文中结合六普数据,使用leslie扩展模型探讨了“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并认为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但我国进入并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的趋势已无可扭转。胡浩钰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促进家庭生存型消费吗?”一文中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影响,并认为无论是缴费还是收益,新农保政策对低收入家庭更为有利。

在专题“劳动力供给与城镇化” 分论坛五中,与会学者就中国城镇化、人口迁移、劳动力供给、人口普查估计、农民工创业和人口集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首先,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闫庆武教授报告了他的论文“不同性别人口省际迁移流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他基于2015年1%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了不同性别及总人口在各个省市之间迁入、迁出流的基尼系数,研究了我国不同性别人口省际迁移流空间分布的异质性。随后云南大学的王婷副研究员报告了“中国城镇化:数量是否推动质量?”,她围绕为了人、依靠人、服务人和统一人四个理念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关联性展开了分析。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赵婷,报告的题目是“互联网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运用CGSS(2012-201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能显著促进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尤其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侯亚杰报告了“对 1982-2010 年历次人口普查低龄人口数据的再认识”,文章利用 2016 年户籍登记数据对 1982-2010 年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低龄组(0-16岁)数据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表明“三普”至“六普”四次人口普查的低龄组漏报率分别为0.75%、2.71%、2.90%和4.0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朱明宝报告了他的论文“大城市有利于农民工创业吗?”,他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低技能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效应也更明显。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武汉大学的李雪松副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城市人口集聚加剧了雾霾污染吗”,他利用空间计量和GIS方法,主要发现城市人口集聚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N型”非线性关系,当前我国城市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的规模效应大于集约效应。

在专题六“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照料”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就养老问题、劳动力供给问题、失能老年人子女照料问题和老龄化与房价的关系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照料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陶涛副教授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养老观念与养老意愿研究”一文中,集中探讨了区分养老观念与养老意愿,探索其差异、区分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分别考察其养老问题,运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选取养老观念、养老意愿为因变量,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为自变量,建立老年人的个人特征与养老观念之间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得到以下结论:整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仍旧同意“养儿(子)防老”的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意愿出现了分野。从影响因素上看,养老观念的差异更多产生于老年人的个人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对两类老年人,子女的数量与性别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婚姻状况的影响则非常显著,对独生子女养老问题提供了重大借鉴意义。赵峰教授在“低生育水平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一文中,从问题的提出(背景)、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分析、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分解、低生育水平下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以及特点、结论与展望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将1982年的统计数据结果作为生育率较高时期,将1990年至今进行的3个时段统计数据结果作为少子化与严重少子化的低生育率时期,对二者进行相应对比分析,最后从人口学因素角度、劳动参与率角度看中国的劳动供给,认为低生育水平也对我国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国家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并未伴随着婴儿潮的到来,提出“二孩政策”后中国的应对措施。彭博硕士在“人口老龄化推高了中国房价了吗?——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一文中,从引言与文献综述、模型构建、计量方法、数据来源及单位根检验、计量结果与稳健性分析、结论与启示六个方面,介绍了研究进展和结论,运用Modiglianni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在人口老龄化初期,中国城镇住房需求仍然相对旺盛,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将抑制房价快速上涨,未来将面对长期的房价下跌压力的假说,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口老龄化的房价变动模型,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和稳健性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没有推高中国房价,而是抑制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化率、城市经济密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房价具有正效应,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持续的经济发展,房价上涨还有一定空间等结论。刘二鹏博士在“久病床前无孝子?——失能老人子女照料的变动趋势与照料效果分析”一文中,从引言、文献回顾、研究设计、失能老人的分布特征及子女照料变动趋势、子女照料失能老人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论与讨论等方面对论文进行回顾,利用《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的追踪数据,对失能老人子女照料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个体体征,家庭禀赋,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总结研究发现:子代仍旧成为多数失能老人日常照料主要提供者,家庭收入、家庭经济地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照料支出等家庭资源禀赋因素和代际经济支持因素,以及老人的失能程度等结论。

分论坛七的讨论主题是“老年人健康”,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财经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压力、相对剥夺、方言障碍和手足亲情等不同角度切入并展开讨论。讨论呈现出依靠权威数据,技术分析规范的基本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青专会唯一一篇入选的英文论文 出现在本分论坛。张韵博士的研究指出,社会压力作为一种慢性压力来源,其长期存在将给健康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又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更容易产生较大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这种压力又会对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的人的健康状况造成更为显著的不良影响。同样利用CLHLS数据的高翔博士则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指出,社会经济地位不会直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影响个人社会参与的主动程度来间接影响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温兴祥博士认为,收入不平等造成的农村中老年人相对剥夺,对其健康将产生不良影响。他基于CHARLS2015数据,使用多层模型分析证实了这一假设,并进一步指出,受到更大程度相对剥夺者的自评健康状况更差、精神抑郁程度更高,这种影响在不同指标之下均成立,但也同时指出,这种相对剥夺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客观健康并无显著影响。卢盛峰老师的研究切入点实质是老年移民的方言障碍,他使用DID模型验证指出,方言障碍会对老年移民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进一步将作用机制归结为,存在方言障碍的老年移民更难在新社区中建立其社交网络,而这种负面影响能够被家庭内部的沟通交流减弱。与之相近,中南财大的舒施妙同学利2013年湖北各地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更多的兄弟姐妹、更好的手足之情,将对老年人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她认为,应该在老年兄弟姐妹之间保持更高的沟通频率以促进其感情交流,进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在专题八“人口流动与不平等”论坛上,来自辽宁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青岛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青年学者就农民工市民化、流动人口收入农民工工资减损,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以及人力资本等进行了讨论。雷娟在“社会关系网络、职业分层与流动人口收入”一文中利用2016年重庆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因素。陈娟娟在“自雇还是受雇”一文中利用CGSS数据,通过流动人口的BMI指数、受教育程度等指标,来分析流动人口的雇佣问题。张友业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考察产业结构水平对流动人口群体收入的直接与间接双重影响。曾永明老师在“地域歧视与农民工工资减损”一文中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户口登记为农业户口与“农转非”居民户口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李琳在“信任度、人力资本与金融资产合理配置”一文中利用CHIP数据,运用系统耦合模型,从家庭微观视角全面分析了信任度、人力资本与金融资产配置合理性之间的协调性特征。范洪敏在“如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一文中分析了有效破除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因素。

在专题九“人口空间分布”论坛上,来自华中师范、华东师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学者针对老年人口健康、经济空间集聚背景下的人口集聚滞后效应、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老龄化、老年健康及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李浩慈在“老年人口健康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一文中基于2010年及2015年人口普查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数据,以县域研究分析老年人健康的空间差异、圈层结构的特征,分析了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向华丽教授基于县域空间尺度和空间效应模型,研究了经济空间集聚背景下的人口集聚滞后效应,结果显示湖北省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米瑞华教授采用因子分析、经济地理层面的研究,对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深入认识人口分布规律、预判人口分布演变趋势以及制定人口优化分布政策具有参考价值;赵颖智老师在“区域差异视角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分东中西地区对老龄化的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基于老龄化区域差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专题“人口与健康”分论坛十中,与会学者就劳动力迁移的健康选择、农民工健康、健康人力资本、老年人认识能力以及童年期受虐经历等内容展开了讨论。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中南财政政法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尚越,她报告的论文是“是健康选择还是迁移影响?不同迁移类型农村劳动力健康差异分析”,利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倾向值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迁移和农村劳动力的健康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在迁移过程中存在健康移民效应和三文鱼偏误效应这两种健康选择机制。随后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邱航帆,她的报告的题目是“社会融入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研究”,利用201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健康受损是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社会融入对农民工的健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婷皮美,报告了她的论文“水污染对健康人力资本影响的测算”,研究发现,水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的绝对量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层层减少。其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晓菲报告了“电视媒体对老年人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2010年CFPS数据库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电视媒体作为后天的外在环境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认知能力的衰退;对其非认知能力的改善也有显著正效应。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雨萱,她报告的题目是“童年受虐经历对成年期抑郁发生的影响”,使用2013和2014年Charls数据结果表明,早年受虐经历对成年期抑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抑郁水平的高低都有显著影响早年被同龄人虐待对成年期抑郁发生的影响最大,而早年被兄弟姐妹虐待比被父母虐待对成年期抑郁发生可能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专题十一“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上,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就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生产、生命周期和延迟退休政策的关系、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口老龄化、农户的非农劳动供给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彭继权博士在“家庭生命周期、社会资本与农户生计策略研究”一文中,从引入家庭生命周期的原因、社会资本和生计策略的测度、社会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将家庭生命周期创新性的分为六个阶段,同时选取了相应的微观指标,样本调查具有科学性,得出的结论对中国三农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王欢博士在“生命周期、工作权益与延迟退休”一文中,首先从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引入本文的研究主题,之后从生命周期与退休年龄的互动关系、工作权益与退休年龄的互动关系、结论与讨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将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研究三个阶段不同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之后对比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命周期的区别,选取国民转移账户中的数据建立模型,结果显示退休年龄的固化加剧了生命周期结构的扭曲程度,退休年龄的延迟不仅能够顺应生命周期结构变动,还能够通过延长工作期来有效降低个体生命周期赤字,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冯国帅硕士在“人口、土地、产业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一文中,按照论文的一般顺序,依次对文章的引言、文献综述、理论依据、实证方法和过程以及结论和政策方面进行了说明,运用2001-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比金融危机前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认为在中国城市化依然存在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和产业规模扩张,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建议;李旭阳博士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从引言与文献、综述老龄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关系探讨、基于VAR模型的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关系研究、结论与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选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老龄化)、居民非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消费结构层次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 (产业结构),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优化模型,最后做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贡献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短期内有正有负,长期内的累计效应为负,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影响程度有限,消费结构是与产业结构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在长期内,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郑婷婷硕士在“中国农户非农劳动供给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一文中,从研究背景、引言与思考、文献梳理与评述、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将影响因素分为人力资本、职业收入、人口结构、家庭禀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六个方面构建计量模型,通过结果分析和对比分析,认为受教育程度制约农户参与高质量的非农劳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农户创业亟须资金支持,为农村的物质和精神建设提出可行参考建议。

分论坛十二的主题是“人口与社会发展”,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涉及范围广泛的发言。陈志同学的论文主题是“ 帮扶主体、帮扶措施与帮扶效果研究”,运用华中L县精准扶贫实绩核查数据分析指出,帮扶主体层级越高、帮扶措施越具有可持续性,所产生的扶贫效果就越好。饶健同学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她指出性别偏好是造成我国生育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加剧这一悖离,而是促进了生育意愿与行为的统一。同样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葛廷帅、胡童童两位同学,均以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空间特征。葛廷帅同学指出,各省每一孩次出生性别比的变化一直在促进全国SRB的下降,二孩出生性别比是其中的关键因素;2000-2015年间,有5个省份在推动全国SRB上升,有另5个省份推动其下降,而其余21个省份的影响力的方向和力度均存在波动。胡童童同学指出,自1982年以来,大多数省份的出生性别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偏高的区域急剧扩大,偏高的严重程度也逐步增强,这种趋势到2013年生产政策调整后有所缓和。梁鸽同学的论文题目是“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研究”,该研究表明,湖北省老龄化 程度不断加深,整体呈现出“西高于东,县高于市”的空间特征,而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老龄化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但随着空间差异扩大,这种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雷雪菲同学则通过对欧美十国家庭政 策的实践总结为中国自身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启示。

在专题十三“人口迁移与就业”论坛上,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青年学子就人口迁移对个人主观幸福感、人口分布曲线、性别观念对迁移的影响、职业类型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和空气质量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口分布,迁移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迁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思路。张雅欣博士分析了迁移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利用CLDS2014的数据,发现人口迁移降低了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主观社会地位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彭娇硕士利用四普、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变化,绘制了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王焱讨论了性别观念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利用CGSS2010年数据发现,农村已婚家庭的流动状态遵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董艳敏硕士讨论了时间效应和距离效应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利用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与商贩相比,公务员、农林渔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它商业服务业人员定居意愿强,而服务人员、生产、运输建筑人员、其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无固定职业者的定居意愿弱。赵一凡硕士分析了空气质量对流动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地与户籍地的PM2.5浓度差异对流动人口迁移影响总体呈现负相关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