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书推荐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研究》

时间:2023/4/26

古恒宇, 沈体雁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3ISBN 978-7-03-071583-8

责任编辑:魏如萍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区域间大规模劳动力迁移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21 世纪以来,随着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剧及其伴随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高技能劳动力的区域迁移和集聚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劳动力的迁移和集聚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一直以来,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是区域经济学、人口地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跨学科议题。

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地区经济因素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的影响,近年来已有文献开始讨论以公共服务、舒适度为代表的地方品质因素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但仍缺乏同时将二者共同纳入的一体化理论框架,且缺少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动态时空演化机制的探讨。《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研究》试图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时空演化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在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为有关部门开展高技能劳动力治理提供参考。

理论研究方面,本书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劳动力、三部门”的空间均衡模型——新高技能劳动力迁移(new economics of skilled migration,NESM)理论模型。NESM 理论模型实证了影响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的二元驱动因素:首先,由工业部门引起的经济差异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名义工资差异和工业品价格指数(地区经济多样性)差异两个方面;其次,由地方品质部门引起的地方品质差异同样作用于地区间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具体体现在地方品质种类和质量差异及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差异两个方面。上述二元驱动力体现出循环因果累积效应,成为影响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分布呈现集聚特征的关键机制。通过对经济系统多情况的模拟,本书发现地区经济因素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的驱动力比地方品质因素更显著。

 

中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走势

 

地方品质驱动高质量发展逻辑

本书实证研究分为探索性空间分析、宏观计量模型、微观计量模型和拓展计量模型四部分,证实了 NESM 理论假说。空间探索分析方面,分析了 2000~2015年中国省际高技能劳动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发现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具有持续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空间集聚性导致高技能劳动力分布的持续不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分布的集聚程度皆有所下降,且伴随着逐渐减弱的跨省流动性及缩短的平均迁移距离。城市尺度上,高技能劳动力空间分布的演化特征同样显示出类似的集聚趋势。此外,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网络也呈现出持续显著的网络溢出效应、逐渐强化的复杂网络“小世界”特性,以及以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为核心的稳定的网络结构。通过 NESM 迁移方程推导得到基于泊松伪最大似然引力模型的宏观实证框架,以及基于多层 Logistic 模型的微观实证框架。泊松伪最大似然引力模型计量2000~2015 年省际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结果显示:①地区经济差异是驱动区域间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重要机制,具体体现在平均工资和地区经济复杂度两个变量上;②地方品质因素同样是影响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重要机制,具体体现在平均温差、每万名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和人均财政收入四个变量上;③地区经济因素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为主导驱动机制;④收入因素(名义工资、经济复杂度、人才补贴)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减弱,而地方品质因素的影响则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⑤迁入地的“拉力”比迁出地的“推力”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产生更大影响;⑥引力因素和社会网络因素同样产生作用。多层 Logistic 模型从微观尺度计量高技能劳动力个体的户籍迁移意愿,结果显示,每月纯收入、构建健康档案、参加医疗保险、城市每万名中学生拥有老师数量、城市经济复杂度都显著影响高技能劳动力的户籍迁移意愿。此外,个人与就业因素、流动特征因素、迁出地因素等多种因素都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具有密切关系。基于零膨胀、网络自相关等问题,本书将空间滤波引力模型和 Hurdle 模型范式结合,推导得到空间 Hurdle 引力模型。引入空间滤波算子后,模型独立误差项中网络自相关得到过滤,且对零值拟合预测的精度得到提升。作为一个稳健性检验,模型结果证实了前述模型的有效性。模型结果显示,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可看作一个两阶段的问题,决定区域间是否产生迁移的因素和决定区域间迁移规模的因素呈现差异。此外,本书探讨了异质性劳动力迁移的差异格局及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网络比普通劳动力迁移网络具有更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网络溢出效应;高技能劳动力从内陆中西部地区涌入东部发达地区,而普通劳动力则持续在地区之间循环迁移,其空间分布更加平衡;相比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网络,普通劳动力迁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性,南部地区普通劳动力迁移高值迁移流更加致密、迁移强度更大;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迁移距离比普通劳动力的平均迁移距离更大;高技能劳动力网络结构随时间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而普通劳动力网络结构则呈现出变化的趋势;计量模型发现,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受地区经济因素差异和地方品质因素差异的二元驱动,而普通劳动力迁移则主要受地区经济因素差异的一元驱动,受地方品质因素差异的影响较弱。作为全书总结性分析,本书认为:①经济因素和地方品质因素的地区差异是导致高技能劳动力迁移与分布呈现出持续集聚格局的机制,社会经济要素空间溢出、政策响应和社会网络是导致持续迁移网络溢出效应的机制,迁移及社会融入成本是导致持续距离摩擦效应的机制;②地区经济因素和地方品质因素差异的缩小是导致高技能劳动力迁移与分布的集聚性减弱的机制,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是导致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距离下降、流动性减弱及复杂特性增强的机制;③驱动因素差异是导致异质性劳动力迁移和分布格局差异的机制,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异质性劳动力迁移距离差异的机制,影响因素空间溢出差异是导致异质性劳动力迁移网络溢出效应差异的机制,距离摩擦效应差异是导致异质性劳动力迁移强度南北分异的机制。本书主要分为九章。

01

第一章为绪论,概括本书的研究背景,提出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时空演化机制,辨析了高技能劳动力、劳动力迁移、地方品质、时空演化机制四个关键定义的核心概念,描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并总结了本书主要创新点。

02

第二章介绍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理论基础,主要围绕经典劳动力迁移理论、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研究、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研究三部分展开。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发现既有研究主要存在定义缺陷、数据缺陷、理论缺陷和方法缺陷四大不足。使用更加精确定义的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数据,构建纳入地方品质的空间均衡模型,运用适合于数据特征的全新计量模型,是本书开展研究的落脚点。

03

第三章是理论建构部分,主要讨论我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与集聚的经济地理。一系列特征事实表明经济因素和地方品质因素与我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再分布具有密切关系。基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基本特征,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劳动力、三部门”的空间均衡模型——NESM 理论模型,同时纳入了新经济地理学中传统强调的运输成本及新空间经济学强调的地方品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影响。模型求解后得到一个长期均衡状态下的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方程,基于该方程进行模拟,可以得到相关的假说和推论,用于支持后文的实证分析。

04

第四章是空间分析部分,主要对 2000~2015 年中国省际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格局的时空演化和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第一,该章介绍所使用的反映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数据;第二,论述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近几十年来省际人口迁移变动规律;第三,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迁移和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第四,分别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网络特征展开分析,同时,也对异质性劳动力迁移和再分布时空格局的差异展开分析;第五,分别对中国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空间演化格局及中国省际高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的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分析。

05

第五章使用一个泊松伪最大似然引力模型对中国 2000~2015 年省际高技能劳动力驱动机制展开实证研究。本书的计量模型框架系空间均衡理论迁移方程推导而来。首先,对不同实证模型进行对比,论证泊松引力模型的优势;其次,对空间均衡模型的相关模型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地方品质因素共同驱动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区域流动,但相比之下,经济因素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再次,探究经济因素和地方品质因素对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最后,对异质性劳动力迁移机制的差异进行探究。

06

第六章使用一个多层 Logistic 模型,在微观尺度上实证 2017 年全国流入城市的高技能劳动力个体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从微观的角度再次论证空间均衡理论的正确性。此外,发现高技能劳动力户籍迁移意愿同时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城市外部因素的驱动,异质性劳动力迁移决策同样在微观角度上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07

第七章为本书的拓展实证研究部分,为了进一步解决零膨胀、网络自相关等长期存在于我国区域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数据中的问题,同时检验前文计量结果的稳健性,该章构建一个全新的 ESF Hurdle 引力模型。模型同时借鉴空间滤波的思想和 Hurdle 模型的思想。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引力模型,该模型在各方面都具备优势。模型进而被运用于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研究中,一方面为前文结论提供稳健性检验;另一方面更好地实证模型的性能。

08

第八章以 NESM 理论模型为核心,结合实证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拓展结论,以经典人口迁移经济理论为辅助参考,构建相关的分析框架,探讨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分布维持不变的特征、变化特征,以及异质性劳动力迁移和分布的差异特征机制。

09

第九章为治理政策建议部分。首先,该章对前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其次,该章系统性地提出流动视角下中国高技能劳动力治理体系,并基于该体系提出了几条具体性的政策建议,以应对目前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失衡和地区发展不均的问题。最后,该章对本书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总体来说,本书的结构分为文献述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三大部分。实证分析进而又可以分为时空演化分析、宏观实证、微观实证和拓展实证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为实证计量部分,最后一个部分为总结性分析论述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围绕中国 21 世纪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及空间集聚机制的著作。本书通过构建空间均衡理论模型,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宏微观经济计量及空间计量模型,集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及空间数据科学与地理学的实证计算分析于一体,为厘清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时空演化机制提供参考。同时,本书的研究结论为“十四五”时期制定更有效的高技能劳动力治理政策及引导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借鉴。本书的读者受众群体较广,包括但不限于从事应用经济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人口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专职科研人员及本硕博学生。

 

本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本书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本书研究意义 7
第三节 本书核心概念 8
第四节 本书主要章节及内容 12
第五节 本书主要创新点 14
第二章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理论基础 17
第一节 经典劳动力迁移理论 17
第二节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 28
第三节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 42
第四节 理论述评 47
第三章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与集聚的经济地理建模 50
第一节 引言 50
第二节 模型提出的特征事实 52
第三节 模型设定 55
第四节 理论假说 72
第五节 实证框架推导 73
第六节 小结 76
第四章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数据获取及特征分析 77
第一节 引言 77
第二节 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劳动力迁移 77
第三节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79
第四节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特征分析 80
第五节 小结 84
第五章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时空演化 86
第一节 引言 86
第二节 高技能劳动力的时空演化趋势 87
第三节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网络特征 96
第四节 小结 110
第六章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动因的宏观实证 113
第一节 引言 113
第二节 基于PPML的模型框架构建 114
第三节 数据和变量选取 116
第四节 结果分析 120
第五节 基于ESF Hurdle引力模型的拓展实证分析 135
第六节 实证结论的稳健性分析 151
第七节 小结 152
第七章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动因的微观实证 155
第一节 引言 155
第二节 微观实证模型框架构建 157
第三节 数据及计量方法 159
第四节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意愿的特征描述 163
第五节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机制探讨 164
第六节 稳健性分析 170
第七节 异质性劳动力迁移趋势的影响机制 170
第八节 小结 173
第八章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的机制总结 174
第一节 引言 174
第二节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格局的稳定性机制 174
第三节 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集聚的时空变化机制 179
第四节 异质性劳动力迁移和集聚的时空差异机制 181
第五节 小结 183
第九章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治理的对策建议 185
第一节 本书主要结论回顾 185
第二节 流动视角下中国高技能劳动力治理的政策建议 189
第三节 未来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研究展望 193
参考文献 196
附录A ESF推导及证明 217
附录B Hurdle引力模型估计方法说明 2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