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口达到80亿之际,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发展趋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为科学认识人口负增长,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1月13日,中国人口学会举办“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研讨会。与会学者就人口负增长趋势、成因、对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立足人口国情,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段成荣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明确地提出了两个战略,一是人口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二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就业优先战略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就是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那么,在就业优先战略的安排下,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换句话来说,破除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使我们的劳动者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生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我们有效面对人口总体规模负增长以及劳动力规模负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因此需要我们从迁移流动出发,来实现这一总体的战略安排。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提出,纵观全世界,已经有少部分国家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我们观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13个国家人口负增长和经济增长事实。这些国家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人口负增长态势,有些国家形成了稳定且加速的负增长态势。分析发现:一是在经历人口负增长时经济依然保持增长,总体表现出经济发展水平高而经济增长率低。对于高收入国家的日本、意大利,经济增长率在1%左右;低收入国家的乌克兰、波黑等超过3%,匈牙利、罗马尼亚甚至达到5%。人口负增长并非经济衰退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是能够并存的。二是有些国家是先出现人口负增长,而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比如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并不会阻止我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表示,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劳动参与率是各国政策的着力点。例如,德国逐渐提高了获得退休福利的年龄,意大利则采取了减少福利的措施,奥地利则给雇佣老年员工的企业提供奖励等。针对女性就业,有些国家还从法律、政策、社会福利、企业工作制度等多层次着手,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促进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韩国一直以来也重视提升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女性的就业优待机制,让更多女性回归职场。面对人口负增长,各国还加快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的步伐。
推动人口政策调整和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表示,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变化,对影响生育决策的一系列因素产生很大冲击,其中生育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成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生育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和照料负担是阻碍家庭再生育的最大因素。城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养育费用、公共托幼服务的缺位和市场养育服务的高成本让家庭“生不起”“不敢生”。尤其是全社会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家庭对教育存在过度追求的现象,学区房、课外辅导等“精养型”的养育方式使得孩子的养育成本非常高。另外,社会对女性存在“母职+公职”的双重期待,而市场环境对女性并不友好,对女性在就业、升职等方面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歧视,一方面,加剧工作、家庭冲突,另一方面,也带来就业和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彦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人口的低生育率问题,陆续出台政策部署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2021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开始从国家顶层设计,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2022年,为了让政策福利进一步惠及民众,十七个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提出20项具体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对新时期人口新形势的积极回应,确定了未来优化生育政策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认为,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在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过程中,要关注家庭发展,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家庭后顾之忧,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为扭转低生育率困境创造必要条件。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认为,伴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中国预计将于2035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毋庸置疑,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社会的阶段性演变具有重要的风险提示意涵,意味着会出现以下人口特征,包括老年人口数量规模超大,占总人口比重高,老龄化速度极快;高龄老人数量多且占老年人口比重大,高龄化现象凸显;超低生育水平持续,人口总量负增长,少子化特征显著;劳动人口数量缩减且占比下降,劳动力老化现象明显,抚养负担沉重;慢性共病成主要疾病负担,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增多,长期照护需求旺盛;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独居化,养老及照护能力脆弱;区域间老年抚养比差异显著,农村及人口流出地养老负担沉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