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2日,“联合国健康老龄化十年(2021-2030)行动计划”平台在今年联合国大会的首次边会上举行“联合国健康老龄化50”的颁奖仪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等致辞。曾毅以老龄健康与经济发展领域的杰出学术成就,荣获“联合国健康老龄化50”大奖,他个人及其所做的工作,被视为实现联合国健康老龄化十年目标鼓舞人心的榜样。“联合国健康老龄化50”奖,必须由不包括本人的多国学者们集体推荐,曾毅是由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日本、英国和荷兰等11国学者联名集体推荐的,本次入选的50位“联合国健康老龄化50”获奖者包括来自8个国家的8位政府高级官员,24个国家的24位社会组织负责人,1位联合国机构高级官员,13个国家的13位学者和3个国家的4位私营企业负责人。获得如此高规格的荣誉,再一次表明曾毅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卓越贡献。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21日,国际人口科学联盟(英文简称IUSSP)“2021年度桂冠奖(2021 IUSSP Laureate Award)”颁奖典礼在线上举行。国际人口科学联盟授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2021年度桂冠奖”,旨在表彰他为推进人口科学所做的杰出贡献。“IUSSP年度桂冠奖”于1991年设立,每年授予1人,是全球人口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IUSSP杰出成员的毕生成就,尤其是对人口科学进步所做的杰出工作。往届30位获奖人,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极少数国际机构从事人口调查研究的高级学者型官员。曾毅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获奖者,也是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个获得国际学术大奖的社会科学家。
曾毅教授
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曾毅。走近他,感受到一个学者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对科学忘我探索的状态,对目标永不言弃的坚定;走近他,感受他融入到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扎根内心深处的为民情结,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走近他,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受到大写人格的无限魅力,感受到低调谦逊的学者风范。
呕心沥血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开拓耕耘
早在1981年,当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读本科三年级的时候,曾毅就利用寒暑假回江西老家调研,撰写并在华师大《地理学系文选集》上刊载了“关于黄乐林场发展和江西北部林业布局的几个问题”以及“江西省彭泽县棉花-粮食生产结构量化分析初探”两篇论文。那个时候,走科学研究之路、服务社会的种子就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内心,41年过去了,曾毅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勤奋耕耘,成绩斐然,在老龄健康人口学、家庭人口学等创新发展上作出巨大贡献。
2021年上半年,由曾毅牵头的第9 次“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正式启动,这项调查从1998年起持续至今,已进行了9次跟踪调查,历时24年。北大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在采访时告诉记者:“这是国际国内学界公认、世界上类似调研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样本最大、数据信息十分丰富和研究潜力巨大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有力推动了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看来,“中国老年健康调查”的独特性在于持续、长期、跟踪,并且跨学科。为了帮助探索基因和行为、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一项目在收集被调查者的慢性病、健康状况、社会、行为、心理、饮食营养、环境、存活和死亡等跟踪调查数据的同时,还采集了被访老人的遗传样本,因此衍生了许多诸如探索遗传基因类型与喝茶、饮食营养、社会行为及社区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老年健康和心理情绪的影响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大大扩展了老年健康研究的领域。
其实,这项调研的贡献不仅仅限于课题的本身,由于曾毅把调查数据库作为“永久免费公开使用的数据库”,孕育了领域内众多后续研究成果,包括不限于17本专著,共计近千篇国内外期刊论文与通过答辩的硕、博士论文,以及58篇已递交的政策咨询报告。他的专著《中国健康老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最高荣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7年度)”。他牵头的《关于中国高龄老人存活与健康》论文,2017年在世界健康科学顶级期刊《Lancet (柳叶刀)》上发,《柳叶刀》杂志集团将这一论文作为重要科学发现专门举行了面对全球的网上新闻发布,宣布“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龄老人研究,其发现对中国和其他所有面临人口老化挑战的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
1987年,一篇引起国际人口学界高度关注的论文《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模拟研究》诞生了,这是曾毅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论文,他首创了适用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家庭状态生命表”,这种方法突破了西方学者建立的“核心家庭模型”局限,创建了包括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三代直系家庭”模型,被国际人口学界称为“曾毅方法”(Zeng Yi method)。这年的5月1日,芝加哥美国人口学会年会礼堂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汤姆斯奖”颁奖仪式,“汤姆斯奖”是美国人口学会授予最优博士或者博士后的最高荣誉,每年一到二名,当会议宣布本届“汤姆斯奖”将授予中国学者曾毅时,现场的中国留学生异常激动,他们为自己的同胞第一次获得此殊荣感到由衷的自豪。
就在1987年当年,曾毅留学归来选择在北京大学人口所工作,当时中国的人口学研究尚大多停留在理论推导和定性描述阶段,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曾毅迫切期望能够将国际先进的人口学分析方法引入国内,于是很快走向讲台,收获了桃李满天下;他花费5年时间编写成一本题为《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的教材,他企盼,运用人口学原理与数学工具来科学量测人口变动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毅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出ProFamy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及应用,ProFamy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如今已被全球30个国家、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专家们广泛应用。记者了解到,今年已经70岁的曾毅“壮心不已”,正在进行“概率家庭人口预测新方法原创性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的核心是将ProFamy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方法进一步扩展为前沿创新的概率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及人际友好软件,从中国应用做起,随后逐步应用至世界各国。因此,这个项目中的模型在开发之初就考虑了将努力向全世界推广,从一开始便是面向世界的研究。联合国人口司司长对此寄予厚望,他2019年8月、2021年3月和2022年1月三次给曾毅教授发来正式信函,联合国人口司将提供技术咨询支持,中方团队创新研发的ProFamy概率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及软件通过专家评审后,将由联合国人口司应用于全球各国概率家庭人口预测,以取代联合国人口司目前每2年发布一次的全球各国概率人口预测。联合国人口司目前的全球各国概率人口预测不包括任何家庭信息,而无法开展诸如家庭规模结构与健康老龄化、老年照料、适老化住房需求、家庭户能源需求、家用汽车、家庭金融、家具市场分析等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而曾毅牵头的中国学者团队正在创新研发的概率家庭人口预测前沿方法/软件及其应用将实质性地大大突破这些局限,努力为世界家庭人口健康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奉献中国智慧!41年来,曾毅著作等身,学术成果众多。截止2022年9月,他在北美、欧洲发表英文学术论文239篇,其中202篇发表在专家匿名评审的SSCI/ SCI等国际期刊(其余为英文专著的章);在国内发表论文 169篇,其中123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 (其余为中文专著的章);出版著作31本,其中包括在欧美出版英文著作11本和在国内出版中文著作20本。曾毅曾经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3项,主任基金项目2项和面上项目1项,这些项目的结项成绩都是“优秀”,其中2020年3月结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重大项目课题“健康老龄化--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及有效干预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结项成绩是“特优”。
科学研究的成就也给曾毅带来了诸多“殊誉”,2008年,他荣获中国人口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人口奖”,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2018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5月,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北京大学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学风,曾毅在学术上的追求与探索,完美地诠释着这一传承的内核。
一腔热血
为时代鼓与呼 为发展建言献策
让科研成果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这是曾毅一贯坚持的信念。他说:“希望成果能够为制定相关人口政策、进行科学的人口管理提供支持,利国益民”。
早在1997年,曾毅已经预判到中国将面临不同寻常的老龄化严峻挑战。根据曾毅的预测,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将超过西方两倍以上,这样的快速大规模人口老化全球未曾有过,必须及早着手应对挑战,否则,中国数亿老人能不能真正过上健康、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将是个巨大的问号,这不仅事关每个中国人未来的生活品质,还影响到社会安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他牵头主持的“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就是在这样一个科学的预判上启动了。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调查”项目的数据与研究成果,曾毅联合有关学者于2003年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中国高龄老人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门为此报告发文(全国老龄办发【2003】48号),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龄老人健康和照料需求的高度关注。同时,基于本项目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关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与生活照料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等等数十篇有关老龄健康及其产业发展的政策咨询报告,已分别呈送国务院、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原国家计生委、原卫生部、原国家卫计委和中国老龄协会等。还有专家表示,这个研究的一些成果今后完全有可能在我国老年健康制药保健品产业开发和对症下药的促进老年健康有效干预,直接服务于改善老年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曾毅曾多次呼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已经从个人家庭上升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必须在人口学的基础上,联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合作研究,这样既服务国家发展,同时也通过国际合作,为中国和全人类的健康老龄化服务。
20多年来,他牵头的“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相关前瞻性研究等成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理论支撑与服务。
曾毅还一直非常关注我国低生育率问题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从1990年在《人口与经济》发表论文《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和199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专著起,就一直孜孜不倦地深入开展人口政策研究,他以学者的敏锐和扎实的研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2005年12月,从北大人口所调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已两年多的曾毅,牵头由CCER成功举办“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之后,又由曾毅牵头、由CCER扩建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于2008年12月成功举办了“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2012年6月,又一次成功举办“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曾毅牵头的这三次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集中讨论了21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其中重点讨论生育政策的调整问题;二是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共聚一堂,进行交叉学科的学术探讨;三是学者们和政府官员们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深入切磋交流。
自2013年以来,曾毅又用一系列的论文、研讨会发言和内部政策咨询报告再度为生育政策调整发出了强音。例如,他用大量普查、调查和预测数据论述普遍允许二孩生育利国益民的政策咨询报告,在2013年2月和2015年4月两次成为国家发改革委主管的《改革内参•高层报告》的“主报告”。《光明日报》智库频道的文章《“全面两孩”实施背后:哪些智库专家在呼吁?》一文中,曾毅作为智库专家,被排在第一位。
曾毅告诉记者:“我1999年向当时的国家老龄委与国家计生委递交题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第1篇内部政策咨询报告以来,一共向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递交23篇内部政策咨询报告,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简报、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国情报告等形式递交政策咨询报告29篇,合计52篇。最近一篇是2022年7月中旬,请国家卫健委人口与家庭发展司转呈国家卫健委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努力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幸福发展与扭转年轻人独居倾向,积极构建生育友好社会,严防掉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的政策咨询报告。”
20多年来用实证研究不断建言献策,能做到这份坚守难得可贵。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努力把自己的所学所成奉献给国家的情怀,看到了他身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满怀赤诚
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大爱 绽放人格魅力
1987年,是曾毅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色完成博士后研修的他,刚满35岁,风华正茂,已从师数名欧美人口学权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借用当时一名美国华裔教授的形容:“曾毅像中国的武林高手,学了少林寺,又学武当山。这样的青年人口学者,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此时,曾毅的妻子和孩子正在美国陪读,欧美好几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教授愿意与他合作研究新课题,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也希望他继续工作。天时、地利、人和,曾毅有太多理由留在美国。可是,曾毅一天也没有滞留,学业结束,他立即携眷回国,他说“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树,我的根在中国。”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与充实......他报效祖国的时刻到了。
回想30多年的回国研究工作,曾毅说,总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有股热爱在心底。的确,赤诚之心让他忘我燃烧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他克服一切困难和病痛,在学术的道路上一路开拓,赢得赞誉。
曾毅教授在广西“中国老年健康调查”现场督导
在采访中,记者常常被曾毅的乐观豁达所感染。在回国后不久,他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疾病,由于受到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嗓音欠佳,为了与人清楚沟通,曾毅往往要写下极长极细的书面内容,颇费心神。可他又是极端严谨之人,凡事亲力亲为,不容一丝闪失,并不会因此拒绝任何必要的交流机会,于是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工作量。“他一直在很辛苦地工作”,曾毅的同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和北大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教授说:“这份毅力背后,是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最长情的坚守。”作为一名中国老年健康调查九次调查从未缺勤的调查员,曾毅说,寻访百岁老人让他坚信健康长寿的共通真诀是坚韧乐观。他的夫人王正联博士向记者介绍说,曾毅从不把自己的病当回事,即便是现在他每天仍能保持长时间的研究状态,心无旁鹜地思考与钻研写作。或许就是这种执着与渗透,疾病都害怕地绕道走了。
可以想像,一个由不在领导岗位没有职权的学者牵头、坚持24年的全国范围大样本调查,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其中一个最大的困境就是经费的短缺。好在,在曾毅和团队成员们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领导的鼓励下,争取到了资金和基层干群的支持,调查逐步进入正规。24年的连续调查背后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有结果,但这果实的盛开,都是无数次的所向披靡、无畏困境。
记者注意到,2021年启动的第九次中国老年健康调查,项目的名称其实有一点变化,修改为“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尊老爱幼代际互助促进家庭发展”,这是近年来曾毅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为此,他不仅给中央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递交咨询报告,还与夫人一道捐赠100万元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设立“尊老爱幼家庭发展基金”,并启动”尊老爱幼代际互助促进家庭发展”试点工作。曾毅告诉记者:“实证数据分析等许多研究证明,以尊老爱幼、三代同堂或紧邻居住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家庭价值观正受到西方个人独立至上思潮影响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及住房条件限制等冲击,因此,开展尊老爱幼代际互助促进家庭发展实践干预项目,目的是希望尽快把中华民族优良的家庭价值观传承下, 去,实现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发展。”所以,尽管已到70古稀之年,但他心系千千万万的家庭,又一次出发了。
作为一个学者,曾毅并不富裕,但他为支持科研项目多次捐款,他希望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研究中去,用科研成果造福国家和人民。
凝聚人口研究力量服务社会是曾毅不变的追求,10多年来他支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将有关项目落户到中心研究平台,投入科研经费甚至个人的资金用于研究工作。人发中心贺丹主任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通过中心团队的努力, 我们把曾毅学术版模型研发生成用于国家决策支持系统,将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宏观政策的支撑,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中心副主任张许颖谈起同曾毅的合作研究,感慨颇多:“在合作中,我们常常被曾毅教授的学术精神和高尚品德所感染。2006年合作以来,曾毅教授把学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所获得的收入,全都用来设立公益专项基金,不断服务人口发展领域的研究。中心目前承担了第九次‘中国老年健康调查’项目工作,我们正积极整合资源、资金,全力保障项目持续推进。”
曾毅有写日记的习惯,他说写日记并非为记事,主要是为了鼓励自己保持乐观开朗心态,克服困难奋勇前进。他在2021年5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袁隆平一直不服老,在年过八旬后笑称自己是‘80后’,在年逾九旬后又笑称自己是‘90后’,而岁月不饶人,他那健朗的身子骨也日复一日地苍老了,那健朗的脚步也走得有些踉跄了。但他忘了自己年龄,依然以年轻的、面向未来的心态,为自己和团队确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在2022年8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务必学习老一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人老志不老,务必要努力实现概率家庭人口预测前沿科学方法创新及其在中国和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毕业于北京大学、与曾毅有着深厚师生情缘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博士这样评价曾毅老师:先生学者风骨,学术上锲而不舍,为人谦虚低调,令人敬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就是大写的人,这就是大爱的人,这就是人格闪闪发光的人,这就是我们敬仰的人。
记者 李婷 | 本文来源:《人口与健康》期刊,转自“北大国发院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