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消息

“死亡社会学:缘起、议题及其展望”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时间:2022/11/24

2022年11月22日上午10点,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为社会与人口学院师生做主题为“死亡社会学:缘起、议题及其展望”的学术沙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张文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共计7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活动。

   

 

沙龙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包括《死亡社会学》课程开设的迫切性及其缘起、《死亡社会学》学科研究对象及其主要议题、《死亡社会学》学科的展望。

首先,陆教授从死亡忌讳和死亡教育缺失现状谈起,从人口背景和社会背景详细介绍了《死亡社会学》产生的宏观背景。一方面,谈起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和流行病模式转变对开设《死亡社会学》课程的启发;另一方面,从社会转型理论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陆教授阐述了社会转型意味着应对种种现代性的挑战,现代社会中对死亡问题的反思主要针对现代性本身的困境。

其次,陆教授提出死亡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在社会文化、人际交往关系和个体生活境遇背景下个体和群体对死亡、临终与丧亲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以及由此引发对个体、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其中个体和群体是其主要研究对象。并介绍了死亡具有普遍性、不可逆性、偶然性和因果性。陆教授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死亡进行讨论,也赋予了死亡不同的社会意义,以此为基础,可以对死亡社会学的主要议题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最后,陆教授对《死亡社会学》学科进行了展望,认为死亡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但突发的疫情无疑放大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疫情时代下,突发疫情逝者的社会影响亟待学界给予充分的关注,包括死亡、丧亲和临终等议题。总而言之,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死亡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未来需要得到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重视。

介绍结束后,在场同学就“安乐死”、“冲喜”文化、“白喜事”等内容进行了提问和评论,陆教授一一做出了解答和回应,现场气氛热烈。



来源:转自“老年学教学与研究”

分享到: